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调整转型新格局,中国外贸发展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长期以来支撑中国外贸高速增长的资源成本优势也已发生改变,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任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句话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调整转型新格局,中国外贸发展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长期以来支撑中国外贸高速增长的资源成本优势也已发生改变,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任务,这句话或可以再次成为现阶段保持我国外贸平稳发展,顺利度过“艰难期”,成功实现转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中国外贸“低速增长”
海关总署公布的2012年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已在意料之中,当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1499.4亿美元,同比下降0.5%;进口1226.6亿美元,下降15.3%。由于1月为中国农历新年,较上年同期少4个工作日。因此,仅从一月的数据并不能判断中国外贸再次步入2009年的下行趋势,但若联系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数据看,中国进出口贸易已呈现“缓行”迹象。
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体增幅为22.5%,11和12月分别低于总体增幅5和10个百分点。尤其是出口增幅自2011年8月起,皆保持在18%以下,且增幅逐月减少,11月和12月出口增幅仅为13.8%和13.4%,分别低于全年总体出口增幅6.5和6.9个百分点。2012年1月,进出口、出口及进口环比又分别减少18.1%、14.2%和22.5%。即使运用季节调整法调整后,1月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速也仅为6.2%、10.3%和1.5%,进出口“低速增长”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事实。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成本、汇率是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都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形成了压力,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呈现低速增长格局的主要原因。2011年,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劳动力供求比例达到了1:2到1:3,企业平均薪酬上涨10%~20%,许多企业的综合成本已上升40%。而人民币升值更成为外贸企业的困扰,自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了25%以上,等于缩减了出口企业25%的利润空间。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在对20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反映企业利润率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10%~15%。在利润率下降的企业中,65%的企业下降在10%以上;35%的企业下降在10%以下,另有15%的企业在亏损中运作。种种迹象显示,支撑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已有所减弱。
而从新增长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还应包括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国拥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但自主创新水平仍然很低,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50~60个百分点。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工业化水平的不均衡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我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
当前形势下,寻求稳定增长而非高速增长更符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客观实际。稳定增长的关键是要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分属不同的部门,贸易政策的制定较多考虑外需,产业政策的制定则主要立足于国内,虽然贸易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变化,但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动力不足问题便会显现。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要更多考虑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兼顾我国“世界工厂”的特殊地位和贸易大国的现实。
遵循市场规律扩大进口
进口大幅减少是当月最受关注的特征之一。2011年,我国进口增幅陡然降至11.8%,低于总体增幅13.1个百分点,2012年1月更出现了负增长,降幅达到15.3%。从结构分析来看,1月进口下降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加工贸易进口下降19.9%,超过一般贸易降幅10.1个百分点;二是机电产品进口下降22.3%,减少金额138.58亿美元,占总减少金额的64.1%;三是初级产品进口,对总体降幅影响度较大的前五类商品分别为铁矿砂及精矿、初级形状塑料(10155,105.00,1.04%)、钢材(4174,1.00,0.02%)、废铜和锯材,金额同比分别减少23.3%、29.7%、37.9%、32.5%和25.6%,合计减少金额49.47亿美元,占进口减少金额的22.9%;四是亚洲市场的进口,进口降幅最大的分别为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台湾和新加坡,分别减少37.4%、35.7%、28.4%、27.8%和26.5%。此外,进口价格下降也带动了进口金额的减少,如铁矿砂和大豆(4432,15.00,0.34%)的进口均价分别下跌了10.9%和5.8%。
剀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一国进口的增加,会使国内同类企业生产萎缩,同时向国外支付的货币增加,将使这些企业的失业增加,收入减少,消费随之减少,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战略也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开始实施积极扩大进口的战略,一方面是为了促进贸易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货币资本的快速累积,使得这一理论基础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实施的扩大进口战略包括简化进口管理,降低部分商品进口暂定税率,推动国内企业加大自一些存在较大逆差的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分阶段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零关税待遇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口的快速增长。2010年和2011年,中国进口增幅分别达到38.7%和24.9%。
仅从去年12月进口增幅的减少和今年1月进口数据的下降并不能得出我国进口将逐步减少的结论,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进口的减少也未呈现连续下行的趋势。但本月进口的“大跌”却也给出了一些警示,进口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否应进一步深化?政府对进口的限制过多是否会起到相反作用?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开始实施积极的扩大进口政策,2012年,越南将向东盟自贸区成员国削减近200种税率,比2011年减少5~10个百分点;巴西将对生产设备、资讯和电讯产品列表中新增加的196种新产品进口实施降税或免税;泰国也提出了豁免机器、零配件及成品商品进口关税的计划。中国也需加紧规划,使进口战略更多地让市场做主,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客观规律,若能通过进口战略来推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新一轮改革开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本文出处:中国国际海运网